该穴位归属于胃经,坐直时将四指并拢于膝盖下方的凹陷处,小食指所处位置即为足三里穴。在该穴位施灸能够有益于胃气生发,去除脾湿,舒经通络。

3、中脘穴

该穴位位于腹部中线,肚脐上方约4寸处。施灸该穴位能耐有益于调养胃肠不适,祛湿脾胃湿气,缓解腹泻、头晕等症状。

4、解溪穴

脚背与小腿踝关节处的横纹中间有一个凹陷处即为解溪穴位置。施灸该穴位能有效去除痰湿、缓解下半身水肿。

5、命门穴

该穴位在背部第二、三腰椎棘突中间,被称为人体元气归聚之地。施灸该穴位有助于固本培元、加强生命力、促进水湿运化。

6、丰隆穴

丰隆穴也被称为“化痰穴”,位于小腿外侧中部肌肉鼓起的地方。施灸该穴位能有效改善痰湿阻滞、气血不调,缓解头晕、咳嗽等痰湿症状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艾灸虽好,但也要讲求方法:

一、 时间不可过短或过长

艾灸时间过短则疗效甚微,时间过长反而导致火气过剩,容易伤身。一般而言,对于体内湿气较重的人,每个穴位的时间在5到10分钟为宜,具体还要根据个人情况让医师给予建议。

二、不要过度追求艾灸起泡

一些人在艾灸后会出现起水泡的现象,中医里视为湿毒排出的征兆。但是,并不是所有湿气重的人都会出水泡,也不是所有的起泡现象均是湿毒排出的象征。

1、并非湿气重的人艾灸都会起水泡由于各人体质不同,虽然有的人体内湿气较重,但经络淤堵还不严重,则可能起泡现象并不明显。艾灸过程中主要以温热感为宜,不应追求灼烧感和灸后水疱。

2、灸后起泡也可能是烫伤艾灸时灸条与皮肤的距离最好在3—5cm,但由于艾灸过程中的不注意,可能会导致灸条离皮肤太近导致烫伤,此时皮肤会有灼烧感,而非温热感。此时的水泡并不是湿毒排出的象征,而是烫伤所致,应注意消毒擦药。

三、不要一次性灸过多穴位

除了过度追求艾灸时长和艾灸效果以外,一次性艾灸过多的穴位也是很多人会犯的艾灸误区。事实上,日常艾灸时一次选择2、3个穴位灸即可,并且不要连续艾灸,最好灸几天停几天,以循序渐进为主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