刷牙时牙龈老出血,可能是由牙龈炎、牙周炎、血液系统疾病、内分泌紊乱、不良刷牙习惯等因素引起。可通过保持口腔卫生、治疗相关疾病、调整刷牙方式等方法改善。
1. 牙龈炎:牙菌斑、牙结石等会不断刺激牙龈组织,引发炎症,导致牙龈变得脆弱易出血。日常不注意口腔卫生,食物残渣在牙缝和牙龈边缘堆积,就容易形成牙菌斑和牙结石。治疗时可先进行洗牙,去除牙菌斑和牙结石,之后使用过氧化氢溶液、氯己定含漱液等进行口腔清洁,抑制细菌生长。
2. 牙周炎:它是牙龈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,除了牙龈出血,还会出现牙周袋形成、牙槽骨吸收等症状。患者需要进行系统的牙周治疗,如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,清除牙周袋内的细菌和牙结石。同时,可配合使用甲硝唑、阿莫西林、替硝唑等药物辅助治疗,但使用药物需遵医嘱。
3. 血液系统疾病: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白血病、血友病等,会影响凝血功能,导致牙龈出血不易止住。这类疾病需要进行详细的血液检查来确诊,确诊后要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,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。
4. 内分泌紊乱:在女性生理期、妊娠期等特殊时期,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,会使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,容易出现牙龈出血。一般在特殊时期结束后,症状会有所缓解。在此期间,更要注意口腔卫生,使用软毛牙刷轻轻刷牙。
5. 不良刷牙习惯:刷牙时用力过猛、使用硬毛牙刷等,会直接损伤牙龈,导致出血。应选择软毛牙刷,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,如巴氏刷牙法,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度角指向根尖方向,按照牙龈 - 牙交界区,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,一部分铺于龈缘上,尽可能伸入邻间隙内,用轻柔压力使刷毛在原位进行前后方向短距离的水平颤动,每次颤动4 - 5次,颤动时牙刷移动约1毫米,每次只刷2 - 3颗牙,再将牙刷移至下一组牙,最后将口腔牙齿全部清洁干净。
6. 其他因素:长期服用某些药物,如抗凝血药,也可能导致牙龈出血。如果是药物引起的,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。
刷牙时牙龈老出血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,其原因较为复杂。在日常生活中,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,定期进行口腔检查。如果牙龈出血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,如发热、乏力等,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,查明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。